何谓催眠?

催眠(hypnosis),希腊字睡眠(hypnos),又叫单一观念(monoideism)即在催眠时,被催眠者并没有睡着,只是集中注意着某一个单一的观念,并由这个观念整个地控制自己。
催眠术是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。它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技术,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,有治疗价值。
国人态度

v
盲目排斥
催眠给人以神秘、魔术般的印象,故名声受损,遭到非议,有人持否定态度,或否定它的价值,或认为该技术不适用中国文化。
v
生搬硬套
将催眠术或治疗技术当作可以简单认识、模仿的医疗方法而生搬硬套,甚至肤浅地认为催眠与睡眠等同。
催眠奇观

▲肌肉紧张,成桥立人。
▲热可起泡,冷至寒颤。
▲刀割不痛,感觉迟钝。
▲画饼充饥,无水止渴。
▲白水如蜜,黄连可口。
▲饮水大醉,颠倒失态。
▲透过万物,预言未来。
▲近忆往事,记忆犹新。
▲忘却不幸,精神重振。
▲海滨沐浴,心旷神怡。
▲倾诉隐私,挽回不幸。
▲记忆增强,返童现象。
催眠价值

l
学术价值
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、了解暗示和无意识动机
l
治疗价值
催眠麻醉、治疗和矫正心理与器质性疾病
l
科学价值
研究意识和无意识行为和确定创造性才能
催眠历史
神学时期(15世纪前):圣痕现象,古老神秘.超自然

流体学时期(15世纪后期):动物磁性说,催眠治疗的领路人,梅斯梅尔
科学时期( 18世纪后期):又称生理心理时期,布雷德第一次使用催眠这个词,利保尔特是现代催眠术之父

l
我国催眠术的发展,1909年中国心灵学会在日本横滨创立,目前有所发展和应用。
催眠学说

图片示意
●新离解性学说
●变换范型学说
●角色扮演学说
●精神分析学说
●放松学说
●策略行动学说
●遵从和信任学说
催眠机制

l
催眠治疗的机制 = 意识范围缩小 + 暗示性提高
催眠运作

催眠术使得左半脑(有意识部分)休息,右半脑(无意识部分)自由运转。
催眠分类

●施术人:自我催眠/他人催眠
●暗示条件:言语催眠/操作催眠
●意识状态:觉醒时催眠/睡眠时催眠
●速 度:快速催眠/慢速催眠
●人 数:个别催眠/集体催眠
●程 度:浅度催眠/中度催眠/深度催眠
●用药情况:麻醉药催眠/非麻醉药催眠
●催眠应用

l 在社会上——从众现象
l 在医疗上——暗示能治病,也能致病
l 在审判上——催眠术查案
l 在体育上——放松训练
l 在艺术上——隐语启示
l 在教育上——并用两个半球的优势
l 在交际上——人们交互影响
治疗对象

l 躯体问题:皮炎、止血、助产、止痛、遗忘、性功能障碍等。
l 心身障碍:偏头痛、紧张性疼痛、消化性溃疡、气管炎、高血压等。
l 心理障碍:神经症、行为障碍、应激相关障碍等。禁忌症:重性精神病;脑器质性精神病;严重的心血管疾病;严重的恐惧心理,经解释后仍持怀疑者。
治疗程序

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。
⑵确立诊断——适应范围。
⑶说明催眠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⑷个体化原则——对每个病人进行具体分析。
⑸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充分体验轻松愉快的感受。
⑹在催眠状态下挖掘病人心底矛盾和引起疾病的症结,为制定治疗对策奠定基础。
⑺针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、解释、鼓励、保证等心理暗示治疗,提高“心理免疫功能”。
⑻解除催眠状态,一般暗示语为:“请醒后你会感到心旷神怡,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,脑子清澈如镜”。
专业品质

▲科学的态度,正确的人生观。
▲具有稳定的个性心理——耐心和容忍力。
▲尊重患者人权,严守医密。
▲移情(正/负)问题的妥善解决。
主任医师 罗捷